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

“我们同为父母,感同身受”,亲子收治顺应人性

2022-04-07 11:03:11    来源:北京商报

“我们同为父母,感同身受。”连日来,儿童感染者的陪护问题引发广泛关注。4月6日,上海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作出回应: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由监护人自愿申请,在充分了解可能的健康风险并签署告知承诺书后,可以陪护。

“儿童是最柔软的群体,儿童的感染牵动着大家的心”,儿童感染者的收治,既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防控规范的要求,也要考虑他们特殊照护的实际需求。

上有老,下有小。这是当代中国很多普通家庭的标配,而家中需要照顾的幼子,往往集中了两代人的最大关切,成为触动一个家庭最大的敏感点。

及时开启亲子收治模式,火速获得网友点赞,随后登上热搜。那些默默点赞的人,那些微笑点头的人,映照出了众生抗疫的人心向背。

陌生的环境,漫长的隔离生活,成年人都会有孤岛一般的感觉,何况一些还不能完全自理的儿童。依赖父母,渴望陪伴,成为他们本能的期盼。

亲子收治顺应人性,合乎常识,它代表着以人性为出发点探索政策弹性,释放优化空间。在已知风险与未知不确定性之间做风控,在制度约束与人情冷暖的碰撞中做取舍。

疫情大考下,这是一份城市治理于细微之处的珍贵样本。即以科学防疫为基点,最大限度地落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遵循既有规定与照顾特殊情况合理平衡,便是顺应民之所盼。

形势严峻复杂,依然不能回避不同群体需求千差万别。这些需求包括能否为婴幼儿提供足够的照护,给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基本就医用药保障,给未出核酸结果的危重病人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得到科学合理的救治、及时有效的照料和温暖有力的照拂。

防疫工作难上加难,实际问题来得一个比一个具体,处理起来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防疫工作的难度超乎预期,对防疫的科学性、精准性、可持续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否及时顺应公众期待,关系到公众对于防疫政策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疫情如同一场黑色风暴,席卷了数以万计的普通人。他们有人坚强,有人脆弱,有人饱经风霜,有人不谙世事,在疫情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中,每个人都需要关照,需要温暖。

合力编织出一张绵密有力的网,才能努力托住那些在这场疫情中,因为种种特殊情况而惴惴不安的人。淌过冰河注定艰难,哪怕你我钻木生火,也要用温暖的火光烘热这片土地。

标签: 亲子收治模式 众生抗疫 特殊需要 监护人自愿申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