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专项排查:64人被纳入校外培训从业人员黑名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获悉,“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全国校外培训材料和从业人员专项排查工作,该项工作覆盖了各地线上、线下所有中小学(含高中、幼儿园阶段)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排查发现培训材料方面仍存在着内容陈旧、应试倾向明显、存在超标超前等问题。
据了解,排查期间,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组建了专项排查工作专班,共对1.6万个次学科类、15.4万个次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排查。共审核学科类培训材料7.45万份、非学科类培训材料30.7万份;审核学科类机构从业人员18.02万人,非学科类机构从业人员58.89万人。
通过排查发现,培训材料和从业人员总体管理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仍有0.69%的材料内容不够规范,0.39%的材料管理不合规,2.91%的人员不符合资质,0.03%的人员有违法犯罪记录。其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发现问题占比较多。
排查发现培训材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部分材料内容陈旧,习题偏重重复训练,学科类材料应试倾向明显,存在超标超前问题;部分自编教材不符合编审要求,编写人员不具备相应资质,机构内部审核把关不严,部分小规模机构培训材料没有存档、备案。从业人员方面的问题主要有:部分教学人员不具备相应资质,学科类教学人员实际教授课程与所持有的教师资格证书不匹配;部分教学人员的学历、工作履历、所获荣誉等信息存在夸大、造假,个别从业人员有违法犯罪记录;部分机构未按比例配足专职培训人员。
针对问题,各地依据《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边排查、边整改,及时进行处理,责令机构限期改正,立即停用、清理不合格培训材料,待更换合格材料、进行备案后方可继续授课;立即停用不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安排转岗、辞退、重新招聘,对违规情形严重的64人纳入地方校外培训从业人员黑名单进行管理。
据悉,下一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将持续开展校外培训监管常态检查抽查,不断提高监管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各级督学、社会监督员、“双减”问题专门举报平台等渠道作用,加强对典型问题曝光和查处力度,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
标签: 学科排查培训机构从业者
相关阅读
-
“双减”专项排查:64人被纳入校外培训...
“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全国校外培训材料... -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 -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降低最高个税边际...
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建议降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他说,... -
内蒙古呼和浩特本次疫情具体传染来源仍...
截至3月4日9时,流调溯源组对呼和浩特396例确诊病例全部第一时间开... -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大高铁霸座行为处罚力度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加大高铁霸座行为处罚力度。 -
这一年,这些人,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