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还是自救?疫情之下,桂林旅游产业如何破局?
4月15日,趁着等客的间隙,36岁的网约车司机周晓飞打开了手机里的新闻,看着外地持续上升的新冠肺炎疫情感染人数,他长叹了一口气。他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大学毕业后就当了导游。如今,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当了10多年导游的他,也不得不逐渐适应职业角色的转变。
跟周晓飞一样,桂林许多旅游业从业者都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受疫情影响,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桂林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躺平还是自救?这是摆在桂林旅游行业面前一道选择题。常态化疫情防控还将持续,新形势下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如何破局,未来产业如何提档升级,真正实现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成为接踵而来的考验。
事实上,近年来桂林市各级政府、行业组织、各市场主体,一直在积极探索疫情下桂林旅游产业的生存之道。
1“疫情何时会过去,吃老本还能维持多久”
“生存下去现在是整个旅游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桂林市导游协会会长余芳介绍,目前桂林市持证导游约1.4万名,专职导游约5000人,是桂林旅游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波及多个省份,导游们几乎处于失业与半失业的状态。
余芳告诉记者,很多导游被迫转行,有的经营小生意,有的远赴西藏、新疆等地工作,有的则在家当起了全职先生、全职太太,少数思路比较活泛的导游转战自媒体平台,通过直播、探店、带货、微商等方式实现再就业。
事实上,不止导游行业,景区、酒店、票务、旅游交通等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都未能独善其身。据统计,2020年桂林国内游客人数、旅游消费相对2019年减少近三成,入境游客数和消费减少近100%;2021年来桂林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消费虽同比增两成,但仍无法回到疫情前水平。
去年4—8月,得益于国内疫情形势稳定,桂林旅游掀起了一波“小阳春”,特别是红色旅游持续火爆,让人们看到了旅游复苏的希望。但随着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加剧,再加上文旅部关于跨省游熔断机制的出台,旅游业复苏希望再度被浇灭。
“今年可能会更加艰难。”象山景区总经理董志军说,尽管今年春节,象山景区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迎来了一波旅游高潮。但他认为,如果疫情反复的情况无法改善,将很难出现稳定的出游阶段,大家的出行预期降低,旅游消费能力也会下降,旅游市场的颓势还将延续。
余芳坦言,疫情下的这几年,对于大多数旅游从业者而言,当前的境况已逐渐麻木,最大的困难来源于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疫情何时会过去,政策何时会放开,吃老本的日子还能维持多久,我们该怎么办?”
2“只有在冬天活下去,才有资格期待春天”
今年1月18日至2月15日,阳朔县举办了首届直播带货节,网络主播和达人用短视频方式,聚焦年货集市、糖画、油茶、民宿集群等领域,为阳朔农产品、旅游景区、民宿酒店吆喝,直接带动了一波农产品热销,以及民宿酒店的预定量。
“疫情不应是旅游业‘躺平’的理由,只有在冬天活下去,才有资格期待春天。”桂林市旅游景区协会相关负责人说。虽然近年来旅游业很艰难,但各方都没有放弃努力,政府通过各种政策进行鼓励扶持,企业则通过各种方式开源节流,力求减少疫情带来的影响。
近年来,“云上游”逐渐成为潮流,互联网为旅游的广度提供了无限可能。今年4月,桂林启动了2022年“桂林向您汇报”新媒体宣传月,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历史文化、美食美景、特色产业等,组织网络直播达人,在抖音、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开展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助推疫情下旅游市场复苏。
各景区和文化场馆也纷纷开展“云逛展”“云看戏”,桂海碑林博物馆推出系列展陈短视频,桂林戏剧创作研究院将《遇见“三姐”》《桂林有戏》等剧目搬上新媒体平台。今年清明假期,河南卫视制作的“2022清明奇妙游”之《陇上踏歌行》,让桂林山水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2年发展预测》显示,2021年国庆节假日期间,城乡居民平均出游半径为141.3公里,同比减少71.7公里,降幅达33.66%;目的地游憩半径为13.1公里,同比减少7.7%。以本地游和近程游为代表的“近出行、浅需求、低消费、短时长”已成为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市场。
为了适应新形势,各地也推出了相应举措。桂林市各大景区针对区内游客开展不同程度的门票打折活动。龙胜各族自治县支持龙胜温泉、龙脊梯田开展“广西人畅游龙胜”低价促销活动,打折部分由县政府补贴;针对家庭出游特点,资源、阳朔等地的民宿酒店,通过增加亲子互动、农事体验、户外运动等项目,使游客在当地的逗留天数平均多2天以上;永福县文旅部门指导企业根据周边游、亲子游的特点,调整经营策略,设计刺激游客出行消费的新产品;七星区、雁山区瞄准城市人群周末出游需求,深耕农旅融合,华侨旅游经济区马家坊网红花海、红顶花园、乡谣里田园综合体等,都成为了热门周边游的打卡地。
3“趁着疫情重新洗牌,倒逼文旅产业升级”
“疫情下的旅游业挑战和机会会并存。”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黄燕玲教授认为,疫情对整个旅游行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长期以来,旅游业存在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投资低效等现象,疫情不过是将这些问题放大了。如今,“正好可以趁着疫情重新洗牌,倒逼整个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余芳对此也深有感触,过去不愁客源,很多导游习惯了赚快钱,缺少提升服务的意识,如今客源减少,则要求导游服务更加多元化、精细化、定制化,“现在协会针对导游组织的培训中,已逐渐引进旅游大数据分析、新媒体制作等前沿课程”。
“旅游产品的创新,也是疫情下景区重要的竞争力。”董志军说,只有加强旅游产品的研发,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不断开拓新的业态,繁荣旅游经济,才是长远发展之道。如今,象山景区正借鉴北京故宫文创产品的成功案例,着力于雪糕、纸扇、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的研发,借助互联网擦亮象鼻山的金字招牌,同时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计划打造一系列沉浸式互动旅游项目。此外,象山区政府也正着手围绕象山景区打造主题文化街区,增强山水风光的可玩性和故事性。
黄燕玲认为,未来旅游行业的恢复,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恢复,长期的疫情影响,游客的出行心理、选择方式、消费习惯等都在发生改变,从业者要在自己的领域大力创新。“以家庭为单位的短途自驾游,或将长期主导人们的出游方式,针对这些需求,就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亲子、休闲、康养等主题设计旅游线路和产品。”
此外,她还认为,桂林具备打造“网红城市”的优势。应该通过多内容、多形式、多渠道传播独特的活动、事件,比如每年的壮族“三月三”活动,通过创建桂林用户讨论平台,形成自己的话题热;将智能设施、设备应用于现有旅游资源,打造智慧旅游城市,运用“多元化传播”赋能文化、景观发展新模式。
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学院院长高元衡博士也认为,康养旅游、社交旅游、智慧旅游等新的旅游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式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应借助5G、全息传感、虚拟影像等技术大力发展云旅游、元宇宙旅游,探索新的旅游方式,推动传统的以“人的空间转移”为基本表征的旅游发展方式向“人的思维在虚拟空间的活动”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
“旅游业的全面振兴,需要政府、市场、行业多管齐下。”高元衡说,未来政府应根据旅游业各细分领域的复苏情况,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包括中期银行贷款、发债增信等资金支持、继续发放纾困补贴、稳岗补贴,延续相关优惠政策等。同时尽快制定疫中持续应对、疫后刺激复苏的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产业发展韧性。
“根据历史经验,每一次危机,都能给产业发展带来迭代升级,旅游业也不例外。”黄燕玲相信,寒冬终将过去,涅槃后的桂林旅游产业会再次腾飞。
标签: 桂林旅游产业 人的思维在虚拟空间的活动 中期银行贷款 发债增信
相关阅读
-
躺平还是自救?疫情之下,桂林旅游产业...
4月15日,趁着等客的间隙,36岁的网约车司机周晓飞打开了手机里的新... -
深圳多家景区对医护工作者实行免票或门...
为了致敬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深圳医护工作者,在深圳市文化广... -
一票通变多种票型!石林冰雪海洋世界门...
昨日,石林冰雪海洋世界发布公告,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降费减负... -
太原晋阳湖公园2022年4月18日恢复开放
随着太原市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4月18日,太原市晋阳湖公园发布了《... -
太原晋源区风峪新村400亩梨花竞相绽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月18日,太原晋源区风峪新村400... -
总规划面积近600公顷!国家植物园在北京...
作为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植物园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