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山东三大环境市场催发活力 开创市场监管工作新局面

2022-02-18 13:29:30    来源:大众日报

2022年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紧紧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继续抓好“五三三三”重点任务,强基固本守底线,创新提标拉高线,催发活力优环境,聚势赋能强支撑,开创全省市场监管新局面。

“五条底线”强基固本

把进口集装箱疫情防控重点放在不折不扣落实好冷链食品专仓监管、定期摸排检测、亮码销售、“三证”“四专”管理、进口高风险非冷链集装箱货物预防性消毒和核酸检测、严查“七不”“八不”行为等制度措施上,持之以恒做到“严真细实快”。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动态,深入分析研判防控形势,对输入风险提前作出预判,及时采取措施,做到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坚持问题导向,善于用“别人的教训”警示自己,更加注重细节,明察秋毫、见微知著、一抓到底,坚持常态化自查和“四不两直”督导检查,常态化防控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完善防控机制、提升防控能力,以“一失万无”的警觉力求“万无一失”的结果。

在食品安全上深入开展食品添加剂“两超”专项整治。全面加强连锁超市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风险排查治理。每个市局、县级局每年排查治理1—2个区域性风险隐患,指导督促食品生产流通企业和餐饮重点单位落实自查整改制度,严防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

加快推进《山东省疫苗管理条例》《山东省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的修订,推动出台《党政领导干部药品安全责任制规定》。认真抓好药店疫情防控责任落实、新冠疫苗流通质量和防控用药械质量监管,强化疫苗、生物制品、血液制品等高风险产品生产流通全方位严管,持续整治规范药品网络销售,完善“智慧药监”体系,加大执法办案力度,确保上市药品和疫苗绝对安全。大力开展药品质量提升行动,深化药审制度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为全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上,全面落实三年专项整治行动任务,着力抓好城镇燃气安全排查整治,全面摸清底数,落实监管措施,确保燃气压力管道100%纳入信息化系统管理,做到开工告知100%、检验100%。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气瓶追溯、96333电梯服务三大系统,保持全省所有特种设备、压力管道、电梯、气瓶常态化应登尽登、应检尽检。持续开展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全覆盖检查,对作业人员考试机构实行全覆盖检查,依法严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作业人员管理机制,确保100%持证上岗,构建起更加严实的全链闭环监管体系,确保不发生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和重大影响事件。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持精准度与系统性统一,聚焦投诉举报多、往年抽查不合格、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和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和产品,加大抽检力度,实施重点监管,让有限的监管资源发挥最大功效,以精准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持续开展质量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围绕钢筋、水泥、成品油、电动自行车等涉及安全环保的重点产品,实施生产流通、线上线下一体监管、双向追溯。加大重点产品快检技术研发应用力度,加强风险信息采集研判和不合格产品市场调查,做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认真做好油品监管有关问题整改,力争年内销号。继续强化检验检测、认证活动监管,加快建设“智慧鲁检”系统。

“三条高线”创新提标

推进知识产权强省战略。推动出台知识产权强省纲要、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加快构建大保护格局。健全完善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监管平台,推动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山东中心、黄河流域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培育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电商平台,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直通服务,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工程,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区。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商标申请及其代理行为,重点抓好惩罚性赔偿制度实施。大力推进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建立以质量和价值为导向的知识产权统计指标体系,推行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2022年全省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实现20%以上增长。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供给,启动建设黄河流域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立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库、中小企业专利需求库、质押融资项目对接库,探索实施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持续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开展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工作。实施专利导航样板工程,建立专利导航进阶督导和导航报告评价机制,围绕全省产业规划布局、“十强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和核心技术攻关,建设15家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继续实施一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专利导航项目,在服务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质量强省战略。围绕绿色低碳转型、数字赋能增效、传统消费升级、新兴消费扩容等领域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加大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获奖单位、“好品山东”品牌宣传推介和经验复制推广力度,开展“十大首席质量官”评选活动。启动实施质量强县创建,每年确定10个以上县(市、区)作为创建单位,协调争取省财政每年安排预算资金奖补质量强县。对接国家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建设国家碳纤维、高速列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争取筹建内燃机和磁悬浮国家产业计量中心,建立“两碳”计量体系,探索建设企业质量基础设施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和监管服务大平台建设,医疗器械板块,年底前全面完工;食品药品板块,年底前完成主体建设,明年上半年完成所有建筑安装验收,明年年底全部投入使用。制定提升质量基础设施应用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质量基础设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协同服务。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好品山东”企业及产品追溯管理体系,开展高端品牌示范企业评定,提升“好品山东”品牌影响力。

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全面启动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建设。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继续推进实施442项标准化重点项目,力争取得一批重要标准成果。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绿色技术等前沿领域,加强原创技术标准研发,推进标准化创新突破。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标准创新型企业培育、企业标准新型创新研发平台和企业创新联盟建设,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逐行业制定实施标准化发展规划和推进计划,不断完善标准体系,着力培育氢能、磁悬浮、机床装备、海洋传感和特殊钢5个标准提升型产业集群,加快建立标准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和人才引育机制,增强山东标准化创新力,打造标准化改革创新发展省域范例。

“三大环境”催发活力

在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上求突破。落实《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进一步优化登记许可制度,继续深化“证照分离”、“一业一证”、证照“三联办”、简易注销等改革事项,积极稳妥开展自贸试验区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坚决破除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限制,同时,把握好放开与管好、活力与秩序、当前与长远、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关系,以更好的“管”保障更大的“放”。全面实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集成改革试点,将企业从注册开办到清算退出全过程中15个关联性强、高频发生的事项系统集成,做到“一事思维、一链办理、一照汇集、一码通行”。

在持续优化市场秩序上见成效。加大平台企业和重点民生领域反垄断执法力度,依法严打各类垄断行为,坚决纠正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现政府部门全覆盖。持续加大涉企收费整治力度,加强对中介机构、政府部门、交通物流、水电气暖、行业协会等领域的监督检查,保障减税降费政策效果充分显现。加强生活必需品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预警监测分析和监管执法,持续抓好校外培训机构、医疗等重点热点领域价费专项检查。保持广告导向监管的高度敏锐性,强化专项监测,加强信息共享,从严查处涉及敏感问题、影响政治安全的商业营销宣传行为以及“三俗”广告。深入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持续推进“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做好“双打”、扫黑除恶、扫黄打非、反走私、禁毒等工作。深化放心消费全域创建,实施线下无理由退货扩面行动,加强消费者维权服务站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放心消费示范创建。严格落实投诉举报快速回应机制,持续“清零”不满意工单,提高O D R 发展质量和运行效能,力促投诉举报总量下降、办理成效不断提高。建立执法办案效能评估机制,落实重大案件挂牌督办制度,深入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重点查办一批大案要案,坚决做到应曝尽曝,打出不敢、不能、不想违法的震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在持续服务市场主体发展上出实招。大力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围绕重点优势行业、专精特新等领域,每市确定至少1个提升行业,编制质量管理实施指南,落实政策措施,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深化“政银携手百亿助小微”活动,制订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向更多金融机构复制推广,打造政银合作助企品牌。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深化大数据应用,推动需求对接、信息对称,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优化融资模式,不断提高中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可得性和便利度,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发挥标准、认证等质量基础作用,积极推动“三同”工程,大力培育发展“三同”示范企业。认真履行技贸措施职责,积极推动标准和合格评定国际互认合作,深入开展技贸措施正向研究,帮助出口企业提升质量管理体系、技术标准和自检自控能力,不断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大支撑”聚势赋能

全面构建智慧监管体系。推进智慧市场监管一体化平台充分应用、应用尽用,加强平台运行监测,定期收集汇总、研究解决基层应用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优化完善平台功能。要增强信息化思维,善于创新信息化应用场景,特别是对监管任务重、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领域,积极探索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实现路径,大力推进“智网换人”,最大程度解放监管生产力。

全面强化信用监管。坚持事前市场主体承诺践诺、事中信用风险分类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事后联合惩戒+信用修复,健全完善全程贯通的信用监管体系。优化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体系,深入推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统筹运用,持续聚焦高信用风险企业实施全覆盖检查、加大抽查频次,发挥信用风险分类指导精准监管的作用。推动信用公示系统与行政监管协同系统、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以及行政许可、注册登记、随机抽查、执法办案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全量归集,形成更加完整准确的企业画像。用好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强化信用联合惩戒,探索建立信用信息曝光和风险预警制度,探索企业信用分类结果在政府采购、招投标、资质审核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创新信用修复方式,鼓励失信主体主动纠错、重塑信用。

全面推进社会共治。增强“牵头就要主动、牵头就占主动”的意识,紧扣全省发展大局谋划推进市场监管工作,以作为赢得地位,以主动赢得支持,把想办而自身难以办到的事情,积极争取变为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落实有奖举报、内部“吹哨人”等制度,增强广大群众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感知度和参与度。

标签: 山东市场监管 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人才引育机制 绿色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