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业界 >

让农业农村插上科技的翅膀 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团队纪实

2022-05-16 10:52:25    来源:福建日报
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团队成立于1999年。20多年来,省农科院先后选派个人科特派3500多人次,组建300多支团队科特派,覆盖全省90%县(市、区)和全部贫困县。他们实施产业发展和科技扶贫项目350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7600多个,帮助解决农业技术难题9000多个,累计创造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逾百亿元。

他们有一个共同心愿:让农业农村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农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科特派

“花期过后要及时松土,别让土壤板结……”眼下,福建百合花期已接近尾声,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溪后村的千亩百合花圃内,省农科院数字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吴敬才,正向花农黄昌泉传授注意事项。

71岁的黄昌泉与吴敬才相识已24年。早年,老黄一家收入主要靠几亩薄田,后来试着在自留山上种柑橘。可每逢冬季柑橘上市,要么受冻害果子掉落一地,要么果实又酸又小,在市场上卖不动。

1998年,正在王台镇挂职的吴敬才被派到溪后村开展科技帮扶。在老黄家果园,他指出问题所在:“品种退化,冬季没有采取修剪措施,还舍不得疏花疏果。”

引进新品种,采取地膜覆盖、疏花疏果等措施……在吴敬才的建议下,老黄对症施策。两年后,果园大规模挂果,果子也不酸了,每亩收入7000多元。

吴敬才是乡亲们口中的“一号科特派”,溪后村则被称为“中国科特派第一村”。

1999年2月,南平市选派首批225名科特派,吴敬才被正式纳入科特派队伍。20多年间,吴敬才变换岗位不换身份,始终以科特派身份活跃在广大乡村。2019年,他以省级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再次驻点溪后村。这次,他瞄准发展百合花产业,大面积示范推广香水百合助农增收,取得了成效。

“我们坚持产业需求与服务供给有机结合。”省农科院党委书记肖铮说,作为选派科特派的中坚力量,省农科院在了解各地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需求基础上,通过职能处室“引”、科技人员自愿“领”、研究所与基层科技部门双向“派”,实现专业对口、各得其所、人尽其才。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科特派。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农艺师苏海兰,每年扎根基层近300天,钻研稀缺中药材“七叶一枝花”,助力闽北山区发展林下经济;果树研究所落叶果树研究室主任黄新忠,走遍建宁、清流等落叶果树产业重点县,助推闽西北黄花梨果业转型升级……20多年间,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团队将论文写在大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田野。

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

蓝晓红是长汀县河田镇兰秀家庭农场农场主,利用林下空间养殖河田鸡。但她发现,放养过河田鸡的地方,林下生态恢复缓慢,有的甚至发生土壤裸露、土层破坏,引发新的水土流失。蓝晓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份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曾经的“火焰山”重披绿装。如何守护来之不易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同时又能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来自省农科院的团队科特派,带着一揽子方案来了。

2017年,省农科院生态研究所牵头,联合畜牧兽医、果树、土壤肥料等专业研究所,组建长汀县科技扶贫科特派团队。不同专业背景的科特派们组团作战,各显神通,为河田鸡、百香果、毛竹等当地特色产业“把脉问诊”,添能助力。

在兰秀家庭农场,他们开出了“药方”:春秋两季在养殖轮休的林下种植牧草、中草药。当准备放养新一批河田鸡时,轮休区早已绿意盎然。更让蓝晓红惊喜的是,这些中草药不仅长得快,还能提高鸡的免疫力,提升鸡肉品质。如今,蓝晓红家的河田鸡在市场上备受追捧。农场现有存栏种鸡2万羽、商品鸡1万羽,常年带动周边20多个脱贫户每户增收近万元。

科特派单兵作战,学科单一,覆盖面不够广。有感于此,省农科院鼓励个人科特派联合相关科技人才资源,共同实施科技攻关,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组团开展科技服务。

20多年间,省农科院先后组建300多支团队科特派,以16个研究所担任法人科特派,并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组建了23支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团队。全院上下联动、协同攻关、集团作战,通过科技特派员下沉到村,联结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业产业链服务,有力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和三产融合发展,让科技泽润千家万户。

培育一批带不走的新农人

在光泽县止马镇仁厚村水稻田里,40岁的周建仁通过手机种稻养鱼。

手机屏幕上,空气湿度、雨量、风向等气象信息一览无余。“这些数据为生态稻渔生产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浇多少水、施多少肥,清清楚楚。”周建仁说,在省农科院数字研究所科特派的辅导下,自己从一名看天吃饭的传统农民,成长为精通技术与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是“三农”的根本。在开展科技服务中,省农科院科特派团队既注重面上的科技推广普及工作,又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村创新创业的新动能。2009年以来,省农科院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科特派还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举办培训班,每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以上。

不仅在本土培育乡村人才,科特派的服务半径还拓展到了省外。

食用菌产业是闽宁扶贫协作的代表作。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科技专家到宁夏,源源不断地输出食用菌栽培技术,林戎斌就是其中一员。

2007年,他作为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特派员之一,加入福建科技援宁队伍。在他的推动下,宁夏彭阳县建成闽宁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和长城塬大学生食用菌创业园。经过10多年发展,宁夏食用菌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瓶颈也逐渐显现。

“要打通宁夏食用菌产业关键节点,不能再依赖单向技术输出,而应当构建更加高层次的产业发展平台。”2019年,林戎斌牵头建设的闽宁食用菌研发中心正式落地宁夏。通过科特派团队作战,闽宁食用菌研发中心集成了食用菌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技术力量,“我们希望能够从教技术到建平台,培育一批带不走的新农人”。

目前,闽宁食用菌研发中心正开展双孢蘑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等适宜品种选育,以及玉米芯、秸秆等宁夏特色食用菌栽培基质与配方研发、远程诊断等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应用与示范、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及林下仿野生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

标签: 闽宁食用菌研发中心 双孢蘑菇 大球盖菇 宁夏食用菌产业 福建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团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