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环球最新:廷·巴特尔:“草原之子”圈粉无数

2022-09-29 05:48:3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党的二十大代表廷·巴特尔在内蒙古自治区是圈粉无数的名人,他的粉丝大多数是普通牧民。每年大约有两万多人到廷·巴特尔家参观、听他讲课。从草原生态保护、畜群结构调整、科学养鱼,到牧民住宅用水循环系统建设……他无偿给牧民传授经验与知识。他说:“我讲的都是牧民需要的、能听懂的,有的人几乎年年都去,最多有来了七八回的。”

廷·巴特尔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扎根牧区50多年,创新性提出“蹄腿理论”,推广“算账养畜”,在当地率先开展划区轮牧,推行草畜平衡,发展多种经营,探索出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增收的新路子,使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


(资料图)

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离开家乡呼和浩特,来到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他记得,刚到嘎查时,一眼望去,地上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白沙窝,蒙古包上都是大黑窟窿,“牧民家都没有被子,我们就穿着衣服睡觉。”

并不熟悉牧区生活的廷·巴特尔,一样样学习,打草、放羊、剪羊毛、开拖拉机,很快便融入牧区生活,成为地地道道的牧民。踏实肯干的他被选为知青“标兵”,当上队长。

1978年8月,同一批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的知青开始陆续返城。由于廷·巴特尔是开国少将廷懋的儿子,大家都质疑他“就是来镀金的”“肯定会第一个离开”。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廷·巴特尔一次次放弃返城机会,选择留在草原。

“要当好队长,就不能怕吃亏。”决心留下后,廷·巴特尔是最后一批参与分配的,被分到全嘎查“最差的、没人愿意要的草场”。近6000亩草场大部分被沙地覆盖,牧草稀疏,与草场毗邻的高格斯台河、两岔河旁全是盐碱地,寸草不生。

廷·巴特尔回忆,当年迎娶牧民姑娘额尔登其木格,他想给爱人盖一座漂亮的房子。由于当地没有树林,更缺乏木材,他花了5年时间,拉着马车从张家口市拉回一车车榆树,才盖好了房子。

20世纪80年代初,内蒙古对牧区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牧民分到基础母畜后,纷纷扩大养殖规模,羊群数量逐渐超出草原承载力。萨如拉图雅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西北边缘,草场沙化更为明显。看着草原生态逐渐恶化,廷·巴特尔十分着急,他挨家挨户号召牧民实行围栏放牧,但是接受的人寥寥无几。“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986年,他率先用网围栏圈起300多亩草场封育。第二年,这些被围封的草场打了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亲眼看到效果后,牧民纷纷效仿,开始围栏放牧。

为了改善草原生态,廷·巴特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求得优质草籽、树苗,在自家草场试验栽种。父母每次来看他时,都会从600多公里外的呼和浩特市带上树苗、草籽。每次回老家时,他也会花大力气带回树苗。女儿1周岁时,他从老家带回了沙枣树苗,“现在还种在院子里”。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有人要到廷·巴特尔家拜访时,他都会说:“我只要树苗,其他什么都不需要。”

想要恢复生态,还得从畜牧业着手,因此,廷·巴特尔琢磨出一套“蹄腿理论”。“1头牛的收入顶不顶5只羊?”“1头牛4条腿,5只羊20只蹄子,哪个对草场破坏大?”他用牧民能听懂、可信服的理论,耐心解释“稳羊增牛”的好处。

“蹄腿理论”在内蒙古各牧区广泛流行起来后,廷·巴特尔有了新的担忧:“并不是所有的牧区都适合减羊增牛。”他又总结出新经验“四点平衡”,即养什么牲畜收入最高、支出最低、劳动强度最小、对生态最好。在他看来,这4个点结合起来,就是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高点。他强调:“这个点不是嘎查书记决定的,也不是我廷·巴特尔规定的,只有牧民才说了算。”

如今,廷·巴特尔主动卸任书记一职,大小事情他都不再干涉,放手让年轻人主事。他觉得要多给年轻人机会,“年轻干部也不要怕犯错”。对于村里年轻人的表现,他评价说:“虽然经验不足,但能看到一直在进步,也有很多新点子。”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石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中国青年网廷巴特尔草原生态1986年草场蹄腿理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