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捕捞的征途中“福荣海”轮船长杨德军:与海为伴 以船为家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晨)走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的辽渔集团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福荣海”轮船长杨德军正在看设计图,忙着新船改造建设研究。
他身材消瘦,两鬓斑白、眼神坚毅,29年来一直奋战在远洋捕捞的艰苦岗位上。从北太平洋到南极海域,从西非到智利外海,都有他奋斗过的痕迹和洒下的汗水。
“福荣海”轮是专门从事南极磷虾捕捞生产的大型捕捞加工船舶,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杨德军率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研究磷虾栖息习性及海洋环境对磷虾的影响,确定磷虾迁移路线,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杨氏找虾法”,其产量一直稳居南极渔场同类型作业船舶之首。
他探索出的适合捕捞磷虾的渔具渔法,年捕捞量达3.5万吨。
杨德军船长驾驶船舶
他曾先后参与实施了我国首个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863计划”“南极磷虾快速分离与深加工关键技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计划“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与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课题任务和国家“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八个渔季的资源探捕任务,打通了南极磷虾捕捞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技术瓶颈。他参与的“南极磷虾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渔创新奖,为我国南极磷虾资源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磷虾捕捞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航次,捕捞生产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虾苗不集中,不聚群,白天虾群较深,资源不稳定。”杨德军回忆,针对磷虾映像及昼夜变化情况,自己通过采取调整曳纲长度和拖网速度,对网板的开度及网具浮子和沉链比等方面进行研究,提高了南极磷虾的捕捞产量。
面对磷虾粉设备加工能力不足,影响效益,“我还通过对南极磷虾加工流程、设备及工艺进行改进,提高虾粉出成率;针对南极磷虾易氧化降解的特性,反复试验并编写出我国第一部冷冻食用磷虾、脱壳磷虾肉、食用熟虾、钓饵用磷虾、食用磷虾粉等多项工艺标准,成为国内磷虾捕捞企业使用标准,使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快速达到加工技术世界领先,捕捞技术国际一流的水平。”杨德军表示。
目前,“福荣海”轮的磷虾产品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好评,加工的磷虾产品供不应求,“福荣海”轮九年来创利2.5亿余元。
大型拖网加工渔船就是一条流动的加工厂,每条船上有一百多名船员,一个生产周期2-3年,每天24小时的工作生活都局限在这条船上。
作为船长,不但要保证航行安全、捕捞生产等各项工作,还要做好船员的日常管理,更要面对恶劣气候等其它突发性事件的考验。
2020年,“福荣海”轮正在南非修船,面对国外疫情,杨德军制定了严谨的维修工作方案和防疫工作方案,规定了修船期间所有船员自觉不下陆地,物资上船前先消毒,船厂人员登船维修等需登记测温走隔离通道,工作完毕后场所消毒,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执行两个工作方案的要求。为减少南非当地人员上船频次,他提出将厂修项目大部分转为自修,节省费用150余万元。
远洋生产远离基地港口,长期漂泊在大洋深处,船上生产任务繁重、休息时间少,更别提娱乐休闲了,船员生活空间狭小、简单枯燥,易产生急躁情绪。
杨德军说,自己经常组织船员学习业务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并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象棋比赛、扑克比赛等活动,舒缓船员情绪,努力打造“和谐船组”。
有船员生病时,他还告诉船上厨师,根据生病船员饮食习惯,给他们开个“小灶”。
有船员开玩笑说,真想生场病,让杨船长工作之余围着自己转,体会一下“家”的感觉,可真的生病了,又不忍心看到杨船长过度操劳的样子。
在船上,杨德军虽然不是最年长的,可在全船人员心中,他就是这条船的“大家长”,是大家的“主心骨”。
杨德军船长指挥船上作业
相关阅读
-
远洋捕捞的征途中“福荣海”轮船长杨德...
“福荣海”轮是专门从事南极磷虾捕捞生产的大型捕捞加工船舶,是目... -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不等同于普通...
为了避免重症和死亡,老年人更应当积极接种疫苗,同时要做好戴口罩... -
上海战“疫”:凡人微光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有人白衣执甲、逆行而上;有人相互帮助、传递... -
隔离不隔爱,为这些“中国好邻居”点赞!
疫情之下,许多隔离在家的人们对“远亲不如近邻”有了更深的体会。 -
当老师傅眼中的报纸印刷遇上青年报人眼...
对中国青年报社印刷厂老师傅而言,感叹设备“漂亮、壮观”之外,他... -
深耕青年文化大数据研究 赋能青年文化...
为进一步助力青年投身文化发展事业、享受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