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国内 >

济南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开拓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

2022-02-17 10:09:46    来源:大众日报

2月17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市中区委书记刘科代表中国共产党济南市市中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回顾总结市中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工作,谋划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在过去的5年里,市中区主动对标、服从服务、融合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标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要求,切实融入“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推动各项工作在市中区落地开花。

地区生产总值跨过千亿元台阶,2021年达到1161.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2021年完成108.5亿元。5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3.1%,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3.7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约31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约13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达到16.5%,入选“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

动能转换成效明显。现代金融、数字经济、科技文创、能源互联等新兴产业蓄势赋能,山东新金融产业园、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一批产业园区成长壮大,山东中油昆悦、山东中油兴隆、盒马鲜生等一批区域总部相继落户,新增壳牌石油、阿里巴巴、SAP等世界500强企业13家,数字经济获评“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等称号,全区获评“山东省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山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等称号。

城乡建设拉开框架。5年累计完成征收拆迁2.77万户、1565万平方米,新建2万余套安置房、287万平方米,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提前两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打造宅科等5个齐鲁样板示范村、2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区县级以上文明村覆盖率超过85%。

营商环境呈现新面貌。打造“来市中·好办事”服务品牌,841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进厅办理,“全程网办”率达95%,参与起草国家标准《投资项目建设审批代办服务规范》,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排名持续位居前列。

民生改善彰显温度。每年推出一批民生实事,民生领域5年累计投入230亿元,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平均保持在75%以上;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0.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万元;持续高位推进集团化办学,组建20个教育集团,新建学校、幼儿园32所,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市中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建成使用,教育教学质量领跑全市。

聚焦活力品质强区

“如今,站在市中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外部环境变化蕴含的新机遇新挑战,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赋予的新使命新要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盼,努力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和干部队伍作为的主动性,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市中区委书记刘科表示。

未来五年,市中区将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建设为引领,坚持人民至上,以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为主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防范化解风险两大任务,突出改革开放、社会治理、制度机制三个关键,强化战略、空间、产业、生态四个支撑,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努力奋斗,奋力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未来五年全区发展的目标定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市中区将深化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认识,坚持提标、提质、提效,积极探索现代化建设的市中路径,到2025年,推动全区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围绕这一指导思想,未来五年全区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为实现这一任务,市中区将积极融入全市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服务全市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强省会”建设,着眼全面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突出重点形成鲜明发展特色,把握关键开辟更高发展阶段,实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融合发展。

未来五年,将是市中区乘势赶超的机遇期、蓄势突破的攻坚期、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市中区将以“从头越”的豪气、“肯登攀”的胆气、“试比高”的志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塑成更多优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高质量加快新型城市化

未来五年,市中区将全面融入全市城市发展新格局,坚持拓空间、强功能、提品质、增活力、优生态,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促进全域资源合理布局、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

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着眼市中未来发展需求,按照“产城一体化”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做优老城、建强新区、振兴乡村”为目标,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布局,明确片区功能定位,统筹做好城市设计、产业发展、综合交通、地下空间、城市色彩等专题研究,促进国土空间利用提质增效,努力使城市更具品质特色。

不断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有序推进老城更新,全面加快济南中央商埠区建设,坚持风貌特色延续和区域范围拓展,重塑空间形态、发展业态、文化生态,打造济南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产业融合的老城复兴新名片。全力推进济南中央活力区建设,坚持“人、城、境、业”高度融合,统筹区域内产业发展、工厂搬迁、道路交通、山体修复、城市天际线打造等,积极引导资金、项目、人才等资源聚集,打造“创新创业、现代智慧、生态人文、集约高效”的未来城市新样板,带动七贤、白马山、王官庄、陡沟片区加快发展,支撑南部、西南部整体隆起。

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不断创新现代化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有效互动”的原则,构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完善城市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以打造泉城最清洁城区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综合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搭建“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增强城市治理的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能力,建设智慧韧性城市。

高端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五年,市中区将更加充分发挥“三二一”产业结构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推动经济实现量的较快增长和质的更大提升,打造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标杆城区。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巩固提升传统金融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山东新金融产业园,继续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商业保理等新金融、类金融,全力抢占科创金融发展制高点,打造全市区域性产业金融重要一极。

塑造先进制造业新优势。深入落实工业强市战略,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推动电气机械、通用设备、交通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提升,努力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发展若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重汽卡车、山东电力设备、西门子等龙头企业依托品牌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产业集群生态。

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新样板。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市化,依托南部山、河、林、泉、田等综合生态人文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打造一批都市精致农业样板、乡村旅游精品。积极培育现代民宿、农村电商、生态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更好拓展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培育更多省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产品区域品牌。

高标准推进生态优化

未来五年,市中区将坚持把优化发展生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努力以最优发展生态激发最大发展生机、提升最大发展能力、延展最大发展深度。

打造近悦远来的市场生态。站在“企业侧”“群众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化“政府侧”改革,聚焦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持续有效开展“暖企、助企、兴企”行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精准专业服务,让企业在市中发展壮大。

打造绿色和谐的自然生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拉开城乡绿色框架,大力实施“增绿添彩”工程,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绿化空间体系,推动城市景观、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省会城市“美丽窗口”。统筹抓好节能降碳提效、绿色低碳循环、绿色生活创建,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同步提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高效做好工业废气、工地扬尘、餐饮油烟等管控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打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生态。始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完善恶劣天气应对防范预案,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坚决守护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压紧压实各领域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区域经济安全、金融安全防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积极化解平台债务。

高品质创造幸福生活

未来五年,市中区将牢固树立发展为民的价值导向、民生优先的行动指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群众的幸福更具“质感”,让市中的发展更有“温度”。

持续推动就业增收。坚持就业优先,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落实高质量就业行动,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拓宽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多渠道增加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不断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集团化办学,实施“城郊学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发展未来教育、智慧教育,打造品质教育示范区。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配置,加快区医院新院区、市妇幼新院区建设,依托山东省中药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健康市中。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享有丰富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深入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认真落实全面放开三孩政策及配套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创新都市养老服务模式,加快构建医养结合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深入推进关爱行动,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建设无障碍城区。

①饮虎池街口袋公园

②夜幕下的绿地

③玉符河整治提升后,东渴马段白鹭翩翩飞舞

④传统文化进校园

⑤二七新村街道拆违拆临后,居民楼间建起休 闲步道

⑥数字产业大厦

⑦英雄山立交桥

标签: 现代化活力品质强区 大学科技园 新增壳牌石油 城乡融合

相关阅读